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第297节(2 / 2)


  只一月,这份报纸就传遍了大清各地,连传教士也看到了。

  传教士白晋看到这份报纸的时候,双手不住颤抖。

  白晋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到大清的传教士。他奉路易十四的命令,传递路易十四的书信,以及试探大清对天主教的态度。

  之前康熙因为中西礼仪之争禁止天主教在大清传教——其实不止天主教。康熙可不管什么天主、清教等不同教派分支,全一股脑禁了。

  大清皇太子原本打算出访梵蒂冈,教皇却以自己要斋戒和主持什么重要仪式为由,让皇太子等他两三个月。

  大清皇太子直接把送给教皇的礼物拉了回来,回大清了。

  教皇感觉脸上无光,想找信仰天主教的国王一同声讨皇太子。

  结果无论是法国的路易十四还是英国的詹姆斯二世,都写信斥责教皇慢待大清太子,造成大清禁教的局面。

  显然,对于这两位皇帝而言,他们信仰天主教,但并不怎么买教皇的账。

  如今的欧洲,已经是宗教依附强大的国家和国王,而不是教皇是多国共主。

  白晋于去年进入大清。

  特别不碰巧的是,他一来大清,正好遇到太皇太后病重、病逝。

  大清整个国度都笼罩在悲伤中,皇帝为了祖母的葬礼和大臣们天天吵架,白晋战战兢兢,哪敢去试探如暴怒雄狮般的大清皇帝?

  他只能每日订阅大清的报纸,再将报纸中有用的消息翻译,放入写给路易十四的信件中。

  还好大清皇帝也非常敬仰他们伟大的太阳王,虽不准他传教,但待遇上对他十分礼待,还愿意派出专人帮他将书信送往法国。

  不过白晋担心自己的信件泄露,只将要写的信件积攒下来,准备亲自带回法国。

  当他看到大清皇帝的野心之后,他坐不住了。

  他认为,必须立刻将这件事传回法国。

  东方沉睡的雄狮苏醒了!大清根本像皇太子所说的那样是个热爱和平的国度,他们也要分世界霸权这杯羹!

  更可怕的是,大清全是异教徒!是信仰多个神灵的、该被绑上火刑架上烧死的异教徒!

  白晋此番出行,看到了大清的繁盛,更看到了大清与欧罗巴、与法兰西截然不同的文化。

  整个欧洲还能说同根同源。大清人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似的,他们从长相到文化,与欧洲完全不一样。

 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。白晋学到了大清这句话之后,深深为之认同。

  白晋认为,法兰西不该和大清成为盟友,而是应该和其他同种同根的伟大天父子民一起,攻打这个充满着异教徒的可怕国度!

  这里有广袤的土地、有大量的财富、有无数的奴隶。

  大清这块土地,本就应该是伟大的天父赐予他最忠诚信徒的乐园。

  白晋眼中露出贪婪到狂热的眼神。

  屋梁上,黑衣人缩成一团,拿着炭笔刷刷刷记录他的言论。

  半个时辰后,白晋的屋子蜡烛熄灭,他的言论出现在了康熙的龙案上。

  康熙刚处置了正蓝旗和镶白旗此次哗变的领头人,高高拿起轻轻放过一些人,清除了一些人,收拢了两旗实际的权力。

  他还没高兴到半月,就被这封信气得想要直接抽刀,亲自把白晋砍了。

  “狼心狗肺,狼心狗肺!朕难道对他还不够好吗!”康熙气得砸桌子。

  “汗阿玛您怎么了?您难道生病了?脑子烧坏了?天主教这群家伙本来就是狼心狗肺,欧罗巴那群家伙本来就肯定垂涎大清,这不是几年前您就知道的事吗?现在怎么还震惊愤怒了?您失忆了?”

  康熙:“……”

  胤礽悄悄退后几步,免得父子相残的血溅到自己身上。

  如此专门顶康熙的肺的话,当然是大清第一孝子直亲王说出来的。

  听闻正蓝旗和镶白旗哗变之后,直亲王无诏进京,只带着数十人昼夜兼行,于哗变的第二日清晨就来到了北京城的大门口。

  若不是信使比胤禔跑得稍快一点,胤礽接到消息之后亲自跑去迎接,胤禔怕不是会被大臣上书弹劾谋反了。

  噶尔丹东征喀尔喀部时,因为其毒杀的兄长的儿子谋划政变,现在匆匆返回。胤禔暂时无事可做,康熙也想念这个许久不见的大儿子,就让胤禔留在京中,准备结婚的事。

  按照礼制,皇子应该为太皇太后服九个月的孝,胤禔在六月二十五日就已经出了孝期。不过他一直在草原上,婚礼一事便一直搁置。

  康熙最近被大臣气得慌,想让胤禔赶紧成婚,娶个儿媳开心开心。

  胤禔回京的第一日,康熙和直亲王父子情深,惠妃喜极而泣,哭湿了一条帕子。

  儿子长大了!儿子成熟了!儿子终于知道不惹皇上生气了!

  胤禔回京的第六日,康熙追着直亲王打。

  惠妃很淡定。没事,我儿子消停了整整五日呢!儿子长大了,儿子成熟了,儿子娶了媳妇就好了。

  在封建老母亲眼中,娶媳妇包治百病!

  现在,康熙只想赶紧让胤禔滚,最好永远别回来。

  胤礽在老父亲怒火爆发前,赶紧打圆场:“汗阿玛知道归知道,但还是会为了善意被辜负而难受,这是人之常情。”

  胤禔想了想,点头:“这倒也是。汗阿玛,别生气,儿子现在就去帮你把白晋砍了。”

  康熙一挥手,胤礽立刻挂在了胤禔身上,制止住已经跨出一步的胤禔。